
陕西师范大学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有着60余年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陕西师范大学的前身西安师范学院就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室,由刘泽如校长和李绵副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工作。从1958年开始,在刘泽如校长和李绵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张华莘、朱勃、胥超、曹鸿远、张逊三、王明鉴、邓源廉、彭伊川、林广州诸位先生先后访问、搜集、抄录了数百万字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史资料。
1962年后,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受到了干扰,进展缓慢。特别是“文革”期间,该项工作完全中断,许多珍贵的原始资料丢失。“文革”结束后,原来的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室改建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室。
从1978年开始,在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绵的直接领导下,由教育系主任兼教科所所长张安民先生的具体组织,郭汉杰、王永惠、胡永芝、毕德海、王少均、施华芸诸位先生又重新开始搜集和整理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历史资料。1979年11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将这一工作列入规划。在国家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陕西省高教局、陕西省教育厅及陕西省教育学会的帮助下,完成了12卷本合计300多万字的《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的整理工作,1981年1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后,《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陕甘宁边区教育史》《陕甘宁边区新文字教育运动编年纪事》《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等一批著作先后出版。其中,12卷本的《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搜集了1935—1950年陕甘宁边区的各类教育史料,《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则填补了新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更是开拓了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这些成果的问世,基本上奠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在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方面的全国领先地位。
2014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成立70周年之际,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室搜集的部分原始资料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被选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的专题展陈内容。
2016年,威廉希尔组建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将沿着前辈学人的足迹,继续从事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的整理与边区教育问题的研究工作。
威廉希尔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目前承担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一是栗洪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整理与研究”;二是由栗洪武教授任总主编与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联合申报获批的“十三五”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延安时期红色教育档案研究”。
研究中心未来的工作计划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建成边区教育史料数据库,以再现陕甘宁边区教育的光辉历史;第二,对仍健在且曾在陕甘宁边区学习和工作过的老同志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抢救这些“活档案”身上即将“逝去”的口述史料,拓宽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的广度,深化人们对党中央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形态的认识,为后世保存这段教育历史记忆与深入研究这一教育发展历史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在充分梳理陕甘宁边区教育新史料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陕甘宁边区各类教育的基本模式、主要特点、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等问题;第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源研究,揭示陕甘宁边区教育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在道路、理论、制度上的内在联系,剖析陕甘宁边区教育模式是如何从一个实体变为一种影响力的;第五,培养有关陕甘宁边区教育方面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储备年青力量,使其承担并继承后续的研究任务,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