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希尔williamhill_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中文官网

中心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西部教育研究中心 >> 中心动态
西部教育论坛第11期: 协作培养——新市民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的学校支持
发布时间:2019-12-21     作者:   分享到:

12月20日上午10点,常亚慧副教授在学院青年教师沙龙YES&西部教育论坛第11期中做了“协作培养:新市民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的学校支持”的研究分享。西部教育研究中心马红亮教授、李玉栋博士、洪杨博士以及1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们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常亚慧,威廉希尔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全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学会课程论专业委员会理事、美国教育联合会(AERA)会员、国际社会学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委员会委员(ISA-RC04)。发表SSCI及CSSCI论文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学校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等。

常亚慧老师基于城市化率加速、学校布局调整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三个现实困境指出了新市民子女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失地被迫形成的新市民正遭遇着文化断裂引发的身份冲突。因此,常老师以文化适应为切入点研究了W市GX中学学生的城市文化适应状况。

通过梳理对城乡问题、移民教育问题、新市民城市融入问题等,结合被研究者的实际情况和调查数据,常老师提出如下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提出三个研究假设:体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户口类型和家长职业制约子女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业成就(H1),生活剧变使新市民难以应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学业等挑战,生活处于一定失控状态(H2),在城市文化影响下,新市民开始关注子女的健康和交往等问题,教养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转变(H3)。其研究以W市GX中学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户口类型和父母职业是影响新市民子女文化适应的关键因素;城市文化冲击和生活方式的突变,导致新市民子女缺乏安全感;新市民文化意识已经有所转变,观念还在转型中;新市民仍将学校教育视为子女向上流动的主要通道和希望。研究最后指出,仅依靠新市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城市文化适应的,故需构建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区为辅的三位一体协作培养模式,共同促进新市民及其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

在互动分享环节,常亚慧老师除了回答参会师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困惑,还为西部教育研究中心的师生们分享了自己SSCI、CSSCI论文的写作经历,她强调了阅读经典著作及英文文献的重要性,其跨学科视角及潜心学术的坚韧精神影响了每一位参会师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