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10点-12点,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赵鑫副教授做客西部教育论坛&青年教师沙龙第17期,并做了题为“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能力的历史演进与优化路径”的研究分享。王乐副教授、冯晓敏副研究员、周兆海博士、吴婵博士以及约20名博硕士研究生们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马红亮教授主持。

赵鑫,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学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等10余项。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乡村教育研究。

赵鑫博士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机制研究”的国家级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乡村教师、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发展的许多关键问题是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需要国家政府力量的积极介入与必要支持,从而引出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国家能力”。首先,赵鑫博士介绍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国家能力”的概念,并将乡村教育现代化中的国家能力界定为国家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展现的政治能力,具体表现为价值引领能力、制度建设能力、利益调和能力以及专业服务能力。接着,赵鑫博士介绍了国家能力与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耦合关系,他指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国家能力的有效介入;同时,乡村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环节,也彰显着国家能力的价值。赵鑫博士以国家能力介入的层次及重点为基础,将国家能力介入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82年,国家能力正式介入乡村教育,该阶段的重点是扫盲教育;1983-2002年,国家能力系统介入乡村教育,该阶段的重点是普及义务教育;2003年至今,国家能力深度介入乡村教育,该阶段利益调和能力颇具实效,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然后,赵鑫博士介绍了国家能力介入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四条优化路径:提升价值引领能力,明确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导向;落实制度建设能力,完善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政策保障;加强利益调和能力,构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稳定机制;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夯实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最后,赵鑫博士介绍了对国家能力介入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一些反思,并提出两个问题与大家探讨:国家能力介入乡村教育的限度何在?国家与乡村教育其他主体之间如何协调与合作?

在研讨交流环节,马红亮教授围绕乡村教育信息化等问题与赵鑫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赵鑫老师指出乡村学校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各个地方的使用率差异较大,如何通过远程名师优课、在线送教下乡等云端方式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依然是乡村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王乐副教授围绕社会公益力量如何介入乡村学校的问题与赵鑫老师进行探讨,赵鑫老师指出社会力量还是很薄弱的,相反乡村教师要做教育扶贫,承担了更多社会负担,因此,教师呼吁减轻负担以及呼吁家长的介入与支持。周兆海博士强调了国家能力介入的必要性,并围绕乡村学校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与城镇学生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与赵鑫老师展开探讨,赵鑫老师指出应该培养乡村学生某种核心素养,使学生既能适应乡村生活服务建设乡村,也能适应城镇生活谋求更好的发展,这有研究的必要性;赵鑫老师还指出目前一些乡村学校有融入本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但是数量非常少,需要推广加强。
此次研讨会,赵鑫老师关于国家能力介入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精彩主题分享,进一步夯实和拓宽了西部教育研究中心在乡村教育研究领域与国内同行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