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10点,马红亮教授、刘骥教授以及20余名教育技术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西部教育论坛共同参与了第4期Seminar。博士研究生赵梅与硕士研究生赵明分别做了计算思维实证研究的主题分享,研讨会由马红亮教授主持、刘骥教授点评。

主题一: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for Promoting Pupil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Skill and Attitude

研讨中,赵梅同学从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呈现、讨论、结论等几部分汇报了团队撰写的《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for Promoting Pupil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Skill and Attitude》英文文章。刘骥教授和马红亮教授针对赵梅同学汇报的论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强研究数据分析的深度和讨论部分(Why)的厚度。建议将该论文拆分为计算思维能力与计算思维态度两篇英文文章分别进行细致阐述和分析,加入授课教师的访谈数据,结合相关研究理论深入分析、讨论、解释实验干预后计算思维能力和态度变化的原因,从而提高文章的理论深度。
2.强化收集学生背景信息的意识,如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实验之前与计算思维相关课程的学生成绩,方便做实验因变量的因素和差异分析。
3.减少对于Scratch教学工具和量表的描述篇幅,重点突出IGGIA(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态度等相关内容的影响分析与讨论。
4.拓展研究的范畴,如深入分析计算思维量表试测样本的数据,从而拓展研究内容,产出其它文章。
主题二:Promoting Self-efficacy in Computational Thinking of School Teachers

研讨中,赵明同学从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呈现、讨论、结论等几部分汇报了团队撰写的《Promoting Self-efficacy in Computational Thinking of School Teachers》英文文章。刘骥教授和马红亮教授针对赵明同学汇报的论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在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将文章的中心聚焦于教师的计算思维教学自我效能感;
2.弱化学科背景差异与计算思维自我效能感的因果分析内容,加强原有的按照学习参与度高低方面的因果分析,同时对学员项目作品进行量化分析,并纳入因果分析中。
3.加强相关性的分析与讨论,弥补单组前后测实验方法所带来的因果分析局限性。
4.后续可按照参与者的个人背景信息,对参与者的计算思维教学自我效能感进行拓展性研究。
此次研讨会的举行,不仅开阔了西部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英文文章的撰写思路与角度,同时进一步推动了西部教育研究中心英文文章的团队产出。
编辑:赵梅/赵明 图片:郑妍/王琳 校对:滕鑫鑫